| 乞食 作者: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 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 冥报以相贻。
 
 
 
 
 注释
⑴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⑵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⑶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 指村里。
 ⑷拙言辞:拙于言辞, 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⑸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⑹遗(wèi):赠送。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⑺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⑻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 总是。
 ⑼新知:新交的朋友。
 ⑽言咏:吟咏。
 ⑾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 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 有位漂母怜他饥饿, 给他饭吃, 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 被封为楚王, 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 赠以千金。
 ⑿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⒀衔戢(jí):谓敛藏于心, 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 勒不会掉落, 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
 ⒁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 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 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 死者神魂所居。贻:赠送。
 
 白话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 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 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 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 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 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 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 死后报答君恩惠。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此诗作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 陶渊明六十二岁, 体弱多�。<⒑Ф�, 而又赶上灾年, 不得不向人乞食, 诗人根据乞食的真实经历, 写下此诗。一说此诗作于陶渊明青年时期, 大约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 陶渊明二十一岁, 当天不过是到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家蹭了一顿饭吃, 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 饮酒赋诗。
 
 作者其它作品: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