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5~16题。
次韵子瞻題郭熙画秋山①黄庭坚
黄州逐客未赐环②, 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③卧对郭熙画, 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 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 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 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释:①元祐二年(1087年), 苏轼任翰林学上时, 见郭熙《秋山》图, 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 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②环:同“还”。③天堂:翰林院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 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 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 意兴焕发, 神驰魄动, 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手虑�, 所画之景荒旷查远, 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 柑橘渐黄, 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 飞到南方。
16.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分)
答案:
15.C(画面无悲凉之感)
16.描绘了一幅淡远、飘渺的秋山图。(2分)作用:①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2分)②为下文思归之情作铺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