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完成后面各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①眠松
徐再思
老苍龙, 避乖②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栋梁, 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 靖节何年种, 丁固④当时梦?半溪明月, 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 ②避乖:远离尘世。乖, 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 在松下避雨, 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丁固:三国吴人, 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 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 后十八岁, 吾其为公乎!”后封大司徒。
14.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元曲的标题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曲牌、宫调、题目, 本曲中“双调”是曲牌, “殿前欢”是宫调, “观音山眠松”是题目。
B. 曲中“高卧”, 既紧扣“眠松”之卧态, 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 以龙喻松, 复以松拟人, 修辞可称精妙。
C.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而“岁寒心”, 指词人对现实不满, 年年感到心寒, 不肯为国效力。
D. 文中连续借用了“秦皇旧日封”“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三个典故, 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构思巧妙。
E. 一个“枕”字突出“眠松”形象, 照应题目, 这株苍松, 眠卧山间, 看明月, 听清风。同时“枕”也和前文中的“梦”联系起来。
15. 该元曲主要是通过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
【答案】14. AC 15. 象征、托物言志;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如果答用典、拟人、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
14.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 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 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 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核托物言志的手法。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 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 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A项, “曲牌、宫调、题目, 本曲中‘双调’是曲牌, ‘殿前欢’是宫调, ‘观音山眠松’是题目”错误, 元曲标题的构成主要包括宫调、曲牌、题目, 本曲中, “双调”是宫调, “殿前欢”是曲牌, “观音山眠松”是题目。C项, “年年感到心寒, 不肯为国效力”错误, 从曲中来看, “岁寒心不肯为栋梁”, “岁寒心”,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指其具有抵御严寒的意志。故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该元曲主要是通过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从标题“观音山眠松”来看, 这是一首咏物曲, 吟咏的对象是“松”, 而作者以松喻人, 使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助松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曲中紧扣“眠松”, 用曲写实又句句不离咏松, 构思精巧。用拟人化手法, 又善于联想, 长于点染烘托, 塑造完美的松树形象, 也是作者所仰慕的高人的象征。明确技巧后, 接着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要表达的情感或志向。如“老苍龙, 避乖高卧此山中”, 这是写松的所在地, “避乖”意思是“远离尘世”, 这就暗示了“松”所象征的对象, 应是隐士;如“岁寒心不肯为栋梁, 翠蜿蜒俯仰相从”, 这是说松有抵御严寒的意志, 借以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怀;如“半溪明月, 一枕清风”, 这是说松的生活环境, 借以体现隐士的淡泊情怀。
点睛: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 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 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或实现个人理想, 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 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 或忧国忧民, 或感时伤世, 或愤世嫉俗, 或针砭时弊, 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 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 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 主要是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