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代诗歌阅读
15.阅读这首唐诗, 按要求回答问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夏夜乘凉怀念友人的诗, 作者怀念的这位朋友姓辛, 在兄弟中排行老大。
B.开头两句夜晚降临, “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 黑夜与白天的承接, 一慢一快, 写得十分传神。
C.“散发”“卧闲敞”写尽隐者闲适, 潇洒之态, “闲敞”的描写尤其新奇。
D.夏夜的景色幽静, 清风明月, 良辰美景, 正应弹琴助兴, 权可借以慰藉, 但却无人可陪诗人欣赏。
(2)赏析“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3)请概括这首诗表达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5.
(1)B
(2)拟人、嗅觉听觉结合、对偶(三种手法答出其中两个2分), “送”字用拟人, 化无意为有情, 生动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 写“荷香”以“送”, 写竹响以“滴”, 写出夏夜给人的恬淡闲适的感受(或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3)前六句通过写夏夜之景, 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情趣;第八、九句诗人由清幽的景色想到弹琴, 由弹琴想到了知音, 抒发了诗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和惆怅;末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美景而有所触动, 思念友人之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黑夜与白天的承接, 一慢一快”错误。“忽”“渐”二字将日与月交替, 白天与黑夜的承接, “一快一慢”, 写得分外传神。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 “风送”为拟人手法, 满含情愫, “风送时闻”, 别有韵味;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 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 细香可嗅, 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这两句是说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 竹叶滴落露水声音清脆。诗人内心宁静清爽, 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
写荷以“气”, 写竹以“响”, 而不及视觉形象, 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 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 使他想到音乐, “欲取鸣琴弹”了。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 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 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开篇就是遇景入咏, 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 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 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 “夏日”可畏而“忽”落, 明月可爱而“渐”起, 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 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竹露滴清响”, 这天籁似的声音是那样悦耳清心。
“欲取鸣琴弹”了。琴, 这古雅平和的乐器, 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欲取”而未�。媸识荒舛�, 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 由弹琴想到“知音”, 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 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此时, 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 闲话清谈, 共度良宵。
可人期不来, 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 进入梦乡, 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 极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