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各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杜甫
�?嗌潮浪鹨├�, 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 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 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严郑公, 即严武。严武此时以黄门侍郎为成都尹, 故称“黄阁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为虚写, 表达了诗人自离草堂, 常焦虑沙岸崩塌, 损坏药栏, 甚至担心连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中的心情。
B.颔联诗人借“恨不”“应须”四字, 表达了他对乱世之岁, 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 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的感慨。
C.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从瞻望未来, 设想生计全凭严武照顾, 而后转到回顾过去, 似有痛定思痛之意。
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返草堂途中对生活贫苦, 奔波流浪的感慨。瞻望与回顾同叙, 更显出此诗思想感情的深厚。
15.有人评价此诗“辞采隐称, 兴寄微婉”, 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4.D
15.这首诗运用了隐喻(或象征)、双关等手法表情达意。如首联虽是遥想离成都之后, 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 但它也是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颔联写诗人喜爱新松痛恨恶竹, 其句外意兼寓扶善疾恶意, 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尾联中“行路难”三字语义双关, 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 今身经其事, 方知世路艰辛, 人生坎坷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D.“重返草堂途中对生活贫苦, 奔波流浪的感慨”错误, 由诗歌标题“将赴成都草堂……”可知, 诗人即将回到成都草堂, 前四句都是预拟整理草堂之事, 诗人担心药栏受损, 恶竹丛生, 想象新松应是高达千尺, 由此可知, 诗歌流露的是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理解“辞采隐称, 兴寄微婉”这一评价语的意思, 这是说这首诗歌用语隐晦, 情感表达委婉含蓄。然后结合诗歌的语言具体分析。如诗歌首联“�?嗌潮浪鹨├�, 也从江槛落风湍”, 表面看来, 诗人“苦”的是自己离开后草堂的环境变化, 常常焦虑沙岸崩塌, 损坏药栏, 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 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 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 但深层来看, 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 “沙崩损药栏”“落风湍”既是自然环境, 也是社会现状。这里使用象征的手法。如颔联“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写“新松”“恶竹”, 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 才“大抵三尺强”, 诗人很喜爱它, 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 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 不随时态而变, 诗人痛恨恶竹, 是因恶竹随乱而生, 诗人借对自然景物的爱憎来表达对世事的爱憎。这里以“新松”“恶竹”隐喻世间好坏。如诗歌尾联“三年奔走空皮骨, 信有人间行路难”, 诗人从离开到重返草堂, 前后三年, 这三年, 兵祸不断, 避乱他乡, 飘泊不定, 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 等到身经其事, 才知世事艰辛, 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 语意双关, 既指诗歌, 也指世间之路。一个“信”字, 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由此可知, 这首诗歌使用象征、隐喻、双关的手法, 考生可以从这三种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