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练习 | 诗词大全 | 诗词赏析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 | 诗词下载|

您的位置:诗词鉴赏练习题 >查看内容
 
苏轼《定风波·红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4分)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 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 何事, 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 吟咏, 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小红:浅红。③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④梅格, 红梅的品格。⑤绿叶与青枝:石延年《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 辩杏有青枝”句, 在此, 苏轼是讥其诗的浅近, 境界不高。
8.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9.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 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
 
 
 
答案:
二、阅读欣赏
8.答案: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或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和幽独超逸、自甘淡泊(清冷、自爱)的形象。
评分:答出一点得1分, 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一  以梅自况。诗人咏梅, 实际上是他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在诗人眼中, 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 词以“好睡”发端, 以“自怜”相承, 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 词尾“诗老不知梅格在”, 补笔点明, 一纵一收, 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 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
示例二借用诗句, 对比衬托。词以“好睡”发端, 以“自怜”相承, 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 是苞芽期相当漫长, 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 但并非沉睡不醒, 而是深藏暗香, 有所期待, 故曰“莫厌迟”。词尾“诗老不知梅格在”, 补笔点明, 一纵一收, 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 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梅花与桃李同框, 构成对比, 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  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 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 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 它迟迟开放的原因, 是因为”怕愁贪睡”, 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 会不合世俗的时尚, 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 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 而是”独开迟”。
示例四 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 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 以“自怜”相承, 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 而“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 尚馀孤瘦雪霜姿。”绘形绘神, 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间接抒情, 表达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诗老不知梅格在”作结, 抒发作者的议论: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示例得2分, 共2分。意思对即可。
 



作者其它练习:
苏轼《夜泊�?凇吩亩亮废凹按鸢� 
《山村五绝(其五)》《次韵子瞻山村五绝(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夜泊牛囗》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谢陈季�;菀晦罱怼吩亩亮废凹按鸢� 
苏轼《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 马上口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龟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减字木兰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祭常山回小猎》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双石》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苏轼《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苏轼《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南歌子·带酒冲山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行香子·述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捕蝗至浮云岭, 山行疲茶, 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宝鸡县斯飞阁》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癸丑春分后雪》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南乡子·自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寄吕穆仲寺丞》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祭常山回小猎》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词练习搜索

题目:
类型:

专题推荐
 
作者相关
相关资料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中国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歇后语大全 文言文翻译 绕口令大全 语题库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版权所有 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