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4-15题。
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②, 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 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 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 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 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 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 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颔联点面结合, 诗人选取僧寻野渡、雁带斜阳两个典型景物, 一人一物, 一空间一时间, 突出环境的清幽。
C.颈联顺势而下, 描绘边地局势, 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 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尾联以动衬静, 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 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令人回味。
E.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 写汧阳的风土人情, 并且视听结合, 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15.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6分)
答:
答案:
14.(5分)B.C(B项, 领联没有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只是从远眺和仰望两个角度来写景。C项, 主要表现的是边陲的祥和宁静, 并未暗示民族尖锐的矛盾。答对一项给3分, 对两项给5分)
15.(6分)要点示例: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 寓情于景, 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2分)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 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 意在“归吴岳”, 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2分)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 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2分)(大意如此, 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赏析】
这首七律描述了诗人于黄昏时分伫立于县城头阁楼上的所见所闻。首联写登高所见, 一连用带子、女子的粉黛眉痕两个比喻, 描写汧阳的水和山;汧水悠悠远去, 汧山横亘静卧。一幅山横水纵、动静并存的远景图展现在诗人的眼前。领联特写近景, “僧寻野渡”, 暗衬出天色将晓;“雁带斜阳”, 点明是秋日的黄昏。孤僧独寻, 寒雁飞归, 夕阳落照, 展现出边地独有的风光。颈联深入一层揣摹边地风貌, 说“边静”, 补以“不收蕃帐马”;写地贫, 续以“唯卖陇山鹦”, 其贫、其静则无以复加。尾联则以阁上所闻, 叙写边地景色;牧童羌苗吹奏《梅花落》古曲, 说明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纵观全诗, 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 生动的形象, 语淡情浓的文字, 描绘出祖国的边地的壮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