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蜀府将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 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 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 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 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旖泶湫�, 揾英雄泪?
9. 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
10. 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9. 感叹时光流逝, 世事变迁;蜀将一心报国, 却被冷落;他人得封, 蜀将却有功无赏。
10. 温诗表达的是诗人为蜀将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而滞居下位的惋惜和同情, 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辛词表达的是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 考生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求“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 然后找到“倍惆怅”所在的位置, 理解其意思, 再结合语境分析为何而“倍惆怅”。从诗中来看, 诗歌尾联说“今日逢君倍惆怅, 灌婴韩信尽封侯”, 由此可知, 考生应结合全篇来分析“倍惆怅”的原因。从首联来看, “十年分散剑关秋, 万事皆随锦水流”, 这是说自己与蜀将十年前剑关分别, 而这十年中世事变迁, “十年”暗露时光流逝之感, 而“万事”则表明经历沧桑, 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一;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 功名犹自滞吴钩”是说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 但十年后功名不立, “犹自”滞居下位, “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 著一“滞”字, 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 这表明蜀将一心报国, 却备受冷落, 这是“倍惆怅”的原因之二;颈联“雕边认箭寒云重, 马上听笳塞草愁”是写蜀将的文采武功, 前一句形容蜀将箭法如神, 后一句表现蜀将文采风流, 但这样的蜀将却是有功而无赏, 尾联“灌婴韩信尽封侯”更是流露“倍惆怅”之意, 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 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 这是“倍惆怅”原因之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然后分别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合两篇作品的标题、作者、注释、内容等来分析设题句子的情感。温庭筠颔联说“功名犹自滞吴钩”, 从诗中来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今功名不就还在下位滞留”, 而结合前一句“志气已曾明汉节”和注释“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可知, 蜀将本就建立了功劳, 本就一片报国之志, 而现如今却依旧沉居下僚, 字里行间充满对蜀将的同情和惋惜, 而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朝廷则充满不满。再看辛弃疾的词,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意思是“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 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 但却闲置身旁, 只作赏玩, 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 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此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无人会、登临意”, 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 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由此可知, 辛弃疾在此表达了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和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