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下面小题。
微雨
李商隐(唐)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
小雨
杨万里(宋)
雨来细细复疏疏, 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 千峰故隔一帘珠。
19.两首诗从体裁来看, 都属于______。“初随林霭动”和“千峰故隔一帘珠”都能体现雨中景物的_______(特点)。
20.李诗通篇不着“雨”字, 却能体物工切, 摹写入微;杨诗起笔点“雨”, 全诗似即兴而成, 却让寻常景物, 情趣顿生。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答案:
19. 绝句 朦胧(迷蒙)
20.李诗:虚写(感官结合), 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描摹林霭、灯光、凉意、水声等, 写出了微雨的神韵。
杨诗:
①叠字, “细细”“疏疏”写出小雨的稀疏, 生动传神:
②拟人(比喻), 雨因妒人赏景而故意像珠帘一样隔挡在山水之间, 写出小雨的朦胧迷离, 表达诗人对小雨的喜爱。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及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 要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唐代出现的格律诗, 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 篇有定句(每首八句), 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 字有定声(平仄相对), 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与律诗的区别, 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 绝句每首四句, 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从句数来看, 第一首诗是五言绝句,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 所以两首诗都是绝句。第一首诗中的“初随林霭动”, 将微雨比喻为林间的雾霭, 突出了雨的细微和朦胧。而第二首诗中“千峰故隔一帘珠”则是描写看远处的群山犹如隔着一层珠帘一般, 写出了雨中景物的朦胧感。
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李商隐的《微雨》描写细致, 第一句“初随林霭动”, 将细雨比喻为林间的雾霭, 写出了雨的细微, 这是作者从视觉角度的感受。其后两句“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则写出了雨的清凉, 这是从触觉方面的描写。
最后一句“庭虚近水闻”, 仔细听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这是从听觉方面来描写小雨。
全诗没有一字写雨, 全用虚写, 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的感受, 将微雨的神韵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与之相比, 杨万里的《小雨》则开篇即点出诗题, “雨来细细复疏疏”, “细细”“疏疏”叠词连用, 突出小雨的稀疏, 表达非常传神。
而“似妒诗人山入眼, 千峰故隔一帘珠”中将小雨拟人化, 将下雨造成作者观察的朦胧感比喻为隔着珠帘, 既写出了小雨的朦胧感, 又让诗歌的表达生动活泼, 非常具有感染力, 表达了诗人对小雨的喜爱和欣喜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