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归次汉中境上
陆游
云栈屏山阅月①游, 马蹄初喜踏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 水下荆扬②日夜流。
遗虏③孱孱宁远略, 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 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①阅月:过了一个月。“阅”与“越”通。②荆扬:均为古州名, 此指湖北、江苏等地.③遗虏:残存的虏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选取典型景物, 意境开阔, “马蹄初喜”化用唐人诗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以豪迈语写出了汉中的雄伟壮阔、水利之便, 突显了汉中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
C. 颈联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述, 兵力孱弱, 缺少谋略, 应趁机反攻, 夺回失地。
D. 本诗颇多豪壮语, 对仗工整, 叠词精巧, 寓意深刻, 尤其是首联与颔联更见豪荡。
16.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A
16. ①重返汉中的喜悦。首联写作者奔波于“云栈”“屏山”月余, 返回汉中后的欢快心情。②机不可失的忧虑。“良时恐作他年恨”, 想重整山河, 不留遗恨, 反映了诗人深切的忧虑。③光复国土的愿望。首联的“初喜”与颈联的“私忧”, 反映了作者收复山河的爱国热忱。④壮志难酬的哀叹。“大散关头”岁月流逝, “孤臣耿耿独私忧”, 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哀愁。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 逐句翻译诗句, 把握意象, 分析意境, 领悟思想情感, 思考表现手法, 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表述错误。“云栈屏山阅月游, 马蹄初喜踏梁州”意思是一个多月来诗人在连云栈、锦屏山一带漫游, 如今马蹄声中重又回到了梁州, 心中不免生出欢喜。从下文的“私忧”“恨”来看, “喜悦”之情只是作者重返汉中一时的情感流露, 并不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故选A。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进行分析。
本诗首句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 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 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 远行归来, 路途艰险, 风尘仆仆, 好不容易回到汉中, 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 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
诗的三、四句, 写汉中的土地连接着秦雍山川原野壮阔无垠, 汉水流经汉中平原注入长江, 更可远达荆州和扬州。
五、六句接着又对金人的军事力量作了描绘, “遗虏孱孱宁远略”, 像这样兵力不多, 又缺少战斗里的对方, 不会有深谋远虑。言外之意是, 正好趁此大好时机进行反攻, 夺回失地, 但“孤臣耿耿独私忧”, 诗人只能叹自己一个孤臣耿耿于怀独个儿怀藏着深深的忧虑, 表达出作者光复国土的愿望。
最后两句, 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诗人一生都在忧国忧民, 他认为这时正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 一旦丢失, 只怕到便成为千载的遗恨。然而“大散关头又一秋”, 大散关前不见王师, 眼看着一年又到尽头了, 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哀愁,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哀伤。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 分点归纳可得出本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