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唐】刘禹锡①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山
【宋】陈造
亭亭碧山椒, 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 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 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 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 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 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 红楼无处无倾国。
妻身为石良不惜, 君心为石那可得?
【注】①诗人于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 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 长流远州, 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 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②山椒:山顶。③荡子:外出不归的男子。④行役:出门在外, 这里指外出的男子。⑤红楼:泛指华丽的楼房, 多指富贵女子所居。⑥良:实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刘诗首句, “终日”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 可见“望”者一往情深;“夫”字形成句中反复辞格, 意转声连, 节奏舒徐, 音韵悠扬。
B. 刘诗第三句, “几千载”突出苦恋之执着;末句“初望”出乎意外, 又尽情入妙;“只似”“初望”, 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与深切。
C. 陈诗起首四句, 不仅写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 同时又将当年望夫女子的容貌与心情灌注入石像中, 从而起到了既写人又写石的作用。
D. 陈诗中, 望夫女子自问自答, 诉说自己的丈夫外出, 音信断绝, 自己抱恨无极, 精诚不灭, 而化成石头, 接着又转入写景, 渲染气氛。
E. 刘诗为七言绝句, 全诗紧扣题目, 通篇在“望”字上做文章;陈诗为古乐府诗, 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与问答, 深入揭示女子的苦痛心情。
15. 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时, 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试简要说明。
【答案】14. AD 15. ①刘诗侧重正面描写, 写因丈夫出外未归, 女子之痴心与痛苦的等待, 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②陈诗运用对比手法, 写女子望穿秋水, 化成石头;而她所等的人却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 变了心, 忘记了家中妻子。鲜明的对比, 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深化悲剧主题。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A项, “反复辞格”错, 应是顶针辞格;D项, “望夫女子自问自答”错, 应是诗人见山而浮想联翩, 因而发出“这是什么时代的人, 因丈夫外出不归而痴情化石的呢?”的疑问, 之后才借望夫女子的口吻回答提问。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 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与作用。首先要读懂诗, 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然后思考诗中是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题目问“两首诗在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 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告知两首诗都是“表现望夫女子的不幸”这一思想内容, 第一首诗“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属于描写这一表达技巧, 是刻画望夫女子的痴情形象, 可以得出是正面描写, 从“终日望夫”“化为孤石”“已是几千载”词语可以知道作用是突出表现其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第二首诗内容较长, 同样是描写, 但是此诗却刻画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是“依约”痴心望夫化为石头的女子, 一个是在“野花徒自好……红楼无处无倾国”中改变忠贞之心的“荡子”, 一个忠贞, 一个变心, 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得出手法是对比, 这不公平的对比的作用是揭示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控诉, 深化悲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