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B 【测量目标】 【考查内容】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
15.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 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 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 翠绿凌霜, 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 竹影爬墙, 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参考答案】B
【测量目标】III.13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考查内容】对词句的理解分析。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
16.结合全诗, 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参考答案】颈联运用细节描写, “卷帘”时移、“高枕”愁思, 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 暗含失意的惆怅;(1分)同时寓情于景, “秋更早”和“夜偏长”, 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 “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 清凉多姿, 内心得到慰藉。(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 借凌霜翠竹, 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 (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 含蓄隽永。(1分)
【测量目标】II.11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 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
【考查内容】赏析诗歌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中比较重要的题型——“赏析型”, 即就事论事, 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作出赏析, 明确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什么内容或感情。此类题型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既能准确把握情感, 又能关注到诗人所借助的艺术手法。
【答题分析】答题情况堪忧。 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1. 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或无视“颈联尾联”, 而对全诗进行笼统含糊的分析;或无视“怎样”这个关键词, 不回答表达感情的手法, 而是简单地翻译诗句。
2. 不能准确理解诗歌中表现情感的途径方法。有相当多的学生对颈联“对仗”的特色进行赏析;有同学将尾联中的“凉”理解为“比拟”的修辞手法;也有学生从用字精准的角度赏析“凉”“忽”等词。
3. 不能准确理解专业术语。有学生不会区分“颈联”, 而集中笔力赏析“颔联”。 4. 情感把握不全面。根据整体阅读可知, 本诗中主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失落之情, 以及借“竹”意象, 表达自己清正高洁的品格追求这两方面情感, 很多学生只提及其中一个。
5. 情感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仅简单地将情感定位于“喜爱竹子”“担忧竹子”, 甚至有数量不少的学生将“秦溪”理解为秦朝的溪水, 认为本诗抒发了朝代更替的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