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5题。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是“遣兴”, 从字面上来看, 本词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其实不然。
B. “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 直抒胸臆, 表达情感。
C.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 文字生动活泼, 表现手法新颖奇崛, 风格独特。
15.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B【解析】B项, “直抒胸臆”说法错误, 此处不是“直抒胸臆”, 而是运用“反语”。故选B。
15. 词中通过描写醉态十足、醉话连连、暂且贪得醉中欢乐的醉者情态, 塑造了一个借酒浇愁, 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痛苦、无奈、满腹牢骚、壮志难酬而又倔强的形象。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 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 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 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 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 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 平仄两协, 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 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 一味地贪图享乐。词人忧心如焚, 又不能名言, 于是创作此词以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赏析一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 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 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 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 更形象, 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 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 如果相信了它, 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 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 反对投降, 要求统一祖国, 反对分裂, 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 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 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 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 这不是微醺, 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 把松树看成了人, 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 要来扶他, 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 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 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 有动作, 有神情, 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 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 用经史典故入词, 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 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 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 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 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 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 所以歌词要婉约, 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 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 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 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 它的风格提高了, 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 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 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 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 文字生动活泼, 表现手法新颖奇崛, 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赏析二
欣赏这首词,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 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 虽然在写词中, 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 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他的词中, 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 只好借酒消愁, 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 是反话, 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 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 又说读书, 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 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 现在却行不通, 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 如直说出来, 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 正话反说, 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 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 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 便用手推开松树, 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 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 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 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 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 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 相比之下, 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 粗看, 正如标题所示, 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 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 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 满腹牢骚和委屈, 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 所以, 只好借用这种方式, 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