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信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下列小题。
秋怀二前(其一)
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 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 风撼筼筜【注】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 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 岂念晏岁多繁霜。
【注】筼筜, 一种支薄、节长而杆高的竹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扣题, 从细微处入手, 分别用了两个叠词, 展现出了秋天的凄清景象。
B. 颔联对仗工稳, 写出雨后芭蕉叶子的颜色变化和风吹竹动的声音, 极具画面感。
C. 颈联宕开一笔, 通过写捣衣声的急促和日影不长, 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D. 全诗写景, 视觉和听觉并用, 既体现了诗人观物之细, 也为最后抒情做了铺垫。
15. 诗人在尾联写自己的生活境遇, 看似颓唐, 实则不然,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侧面烘托出游子的思乡之情”错误, 这两句诗是写作者通过砧声急、檐景短而感到时序已经流转到秋天, 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而非烘托思乡之情。
15. 尾联表面上写诗人裘破无人缝补, 故而“弃墙角”而不收拾, 接着写夜晚严霜多, 也不考虑应对之策。这些表明诗人作客在外, 为官清贫, 生活看似颓唐, 但却侧面说明了诗人不重物质贫乏, 不拘生活小节的生活情调, 从而反映诗人洒脱达观的生活态度, 颇具理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诗句及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写“狐裘断缝弃墙角, 岂念晏岁多繁霜”, 意思是:狐裘破了而没有人缝补, 只能丢弃在墙角, 怎会想到岁暮时繁霜寒冷, 如何应对呢?
这句诗上承“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 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 这一是作客在外, 二是为官清贫, 不重物质享受。“弃墙角”, 不自收拾, 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 难以对付深秋寒冬, 看似缺少谋虑, 意态颓唐, 实际上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 “达者”对待未来之事, 是不应该戚戚于怀, 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种不过多考虑的达观的态度, 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 凄清之感便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