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A(“象征”错, 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
15.①表达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描“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 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
②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 “泪竭陵阳”, 词人以屈原来自比, 感怀了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 虚写屈原, 实写自已, 慨古人之忧, 发今人之叹。
③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 直接抨击楚王昏庸, 不明事理, 借古讽今, 暗讽时政, 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 词人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
(答出一点得2分, 满分6分, 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解析】
“虎符缠臂, 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產月”, 瘟疫流行, 毒虫滋生, 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门前艾蒲青翠, 天淡纸鸢舞”。民俗, 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 用菖蒲作剑, 插于门楣, 以避邪驱瘴, 有驱魔祛鬼之神效。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攴流而溺死的, 古人称之为湘累。“断肠句”指《九歌》。
【译诗】
孩童臂上缠虎符, 良辰佳节正端午。艾蒲青青门前挂, 天高云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外, 清樽美酒肉在俎。龙舟竞渡呐喊疯, 临江祭悼诵君赋。
感叹怀王真糊涂, 悲痛秦国吞并楚。流亡异国泪潸潸, 双鬓白发知几许?新亭对哭早晚哀, 眼枯泪尽陵阳处。汨罗江畔屈子逝, 惟留万千断肠句。
【赏析】
全词艺术特色, 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
一是咏今叹古, 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 却重在下片“感怀”, “借古”而“启今”也。
二是动静结合, “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 争渡”、“ 呐喊”、“ 凭吊”、 “诵君赋”、“ 吞楚”、“ 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 “ 虎符”、“粽叶”、“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 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 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 明写屈原, 直接抨击楚王“昏庸”, 暗讽时政, 锋芒指北宋王朝, 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 却不露痕�!�
四是虚实相间, 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 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 实及自己, 慨古人之忧, 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 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 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 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 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 后应“断肠句”。
六是词中有景, 景色如画, 画里“有话”。且看上片, 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 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⒎珞萋琛⒍跃频备琛⒘劬悍ⅰ⑺芯�, 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 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 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 如诗如画, 一唱三叹, 色香味俱全, 岂非神来之笔?